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抗疫发展双胜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300多年前,诗人李白乘舟从白帝城至江陵,乘风破浪穿三峡而过,豪情勃发,吟下千古绝唱。想李白当年,绝难想到时隔千年,人民日报钟声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为题发表文章。文章对美国指责中国、颠倒黑白的行为进行了义正词言的驳斥:
...…(中国)不仅说到做到,还将做得更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在世界范围引发热烈反响。世人看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正在满怀信心地高歌猛进…...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为了在经贸磋商中捞到更大好处,美国罔顾事实、乱扣帽子、极限施压,严重透支了其国际信用,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抹黑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永远向前,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永远向前,绝不是一些人一声“倒退”“背弃”就能抹杀得了的!正所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何等的自豪,何等的自信!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底气,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重大成就的真实写照。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将三大攻坚战“作战图”和盘托出: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2021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近1亿人!历经8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让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33微克/立方米!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1.5万亿元!2020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精准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只能打赢打好。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十三五”期间,举国上下按照总书记指示,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污染防治攻坚战效果显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成效,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和全国人民一起,我们见证了三大攻坚战举国同心,共同奋斗,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学校也直接参与了脱贫攻坚战的斗争,为全国精准扶贫贡献了力量。学校对口帮扶周口市扶沟县和定点帮扶登封市大金店乡段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显著实效。2018年6月以来,我校在“对口帮扶”扶沟县累计投入资金163.46万元,发动教职工生对贫困户捐赠扶贫物资价值20多万元、图书5000余册,通过开展智力帮扶、科技帮扶、培训帮扶、人才帮扶、消费帮扶、项目帮扶,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2017年12月以来,我校在“定点扶贫”登封市大金店镇段东村派驻村第一书记,利用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50万完成2835平方米的生产生活道路和400米的道路护栏的建设。学校捐赠5.59万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委办公室的改造。学校预订采购帮扶村农产品10万余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就业、产业、社会帮扶等措施有效落实,贫困家庭收入持续增收,返贫风险有效控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达11600余元。在我校帮扶支持下,段东村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达10万元。贫困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鼓足了干劲共同奔向小康路。

——抗疫斗争取得战略性重大胜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病毒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疫情发生后,我们学校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在己亥年农历大年三十迅速成立了抗议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并提出了“全体师生无一人感染”的目标,通过加强校园和人员管控,实行网格化管理,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了抗疫斗争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双胜利。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抗疫斗争取得了战略性重大胜利,并凝聚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目标任务。2013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在全会上获得通过。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决定,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在每一至两个月召开一次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针对当前改革实践的推进情况,讲方法、明路径、指方向。对于各领域改革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强烈的使命担当,登高望远、把脉定向。历史和现实再次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扰动,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发力,市场活力加快释放,稳住发展态势,开拓增长空间;面对种种不确定性,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领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主动作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七年多的砥砺奋进,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7年多的闯关夺隘,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勇毅笃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七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指挥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2020年的最后一天,全国政协礼堂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豪迈宣告: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7年多来,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张更加宏伟的蓝图已经铺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建议》全文2万多字,共49次提到“改革”。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掀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与此同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央深改委接连召开第十六、十七、十八次会议,为新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脉定调: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历史必将铭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更加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离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近。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改革永远在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