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暗夜里寻找光明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解放的唯一选择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之后的数十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先后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每次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和割地赔款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100多项。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给了自己眼中的“蕞尔小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琉球群岛归属日本(现日本冲绳县),丧失了朝鲜宗主国地位,割让台湾等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中国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甲午战败更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01年,八国联军借镇压义和团等理由入侵北京,焚烧了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9月)在北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等等。
《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如果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第一步,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压迫,亡国灭种的危机,导致了中国人民各种反抗和抵制。寻找光明,探索民族解放和自由的脚步从未停止。
一是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1851年到1864年,历时14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整个中国。但由于受农民阶级眼光的局限,加之太平天国上层领导集团的内讧和腐败,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即便如此,太平天国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动摇了风雨飘摇的封建制度基础。
二是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改良主义。“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做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从1898年6月开始实施,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等等。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无可否认的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是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可以追溯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导火索实际上是保路运动。当时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以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9月25日,四川荣县宣布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同年10月10日晚,驻守在武昌城北门外的新军革命党人举火为号,发动武昌起义,汉阳、汉口的革命党分别于10月11日夜、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新军掌控武汉三镇,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湖南、广东等15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元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同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自此,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分崩离析。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一一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但是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之流窃取,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实际上中国仍然处于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的状况,广大人民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此之时,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作为第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中国没有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反而转交给了日本。消息传到中国,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3000多人走上街头,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了爱国风暴。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参加人数达六七万,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之势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100多座城市,史称“五四运动”。运动的中心逐渐由北京转到上海,主体由学生转为工人阶级。运动之后,青年学生和广大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纷纷走向基层,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其次是中国工人阶级逐步走上历史舞台。五四前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达到200万人左右,据统计1912年至1920年,九年之间发生罢工226起,平均每年25起,而且工人运动已经开始由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1916年10月天津老西开的罢工和1919年6月上海反帝爱国同盟大罢工都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反映出中国工人阶级已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三是革命知识分子和早期地方组织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提供了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这一结合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是通过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实现的。这些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也有毛泽东、李达、邓中夏、张太雷、周恩来、蔡和森、彭拜等杰出人物。他们在工人阶级中热情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作为这个结合的标志,就是1920年下半年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相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方组织。有了一大批建党骨干,又有建党组织的活动实践,一个全国集中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呼之欲出了。任何社会变革都是由先进生产力推动的,而工人阶级正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就是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社会变革、民族解放的重任,无可替代的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次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并制定出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圆满完成,民族独立解放自由的曙光在东方冉冉升起。